目錄
痘痘肌為什麼需要酸類?
如果你經常被粉刺、痘痘困擾,可能已經聽過「酸類保養」這個名詞。酸類能幫助去角質、疏通毛孔、調理油脂分泌,讓肌膚變得更穩定。但是,酸類的種類非常多,除了常見的水楊酸、杏仁酸、果酸,還有A 醇、A 醛、A 酸等A 家族成員,該如何選擇?這篇文章將帶你全面解析,讓你不再選錯酸!
痘痘肌適合哪些酸類?酸類種類與功效解析
1. 酸類推薦:水楊酸(BHA):疏通毛孔,對抗粉刺、發炎痘
- 脂溶性,能深入毛孔溶解油脂
- 幫助消炎,減少紅腫痘痘
- 適合油痘肌、毛孔粗大者
適合:如果你有黑頭粉刺、閉鎖性粉刺、發炎痘痘,水楊酸是首選!
延伸閱讀:
水楊酸有什麼功效?抗痘去粉刺救星!副作用、使用順序一次看
水楊酸保養指南|水楊酸常見疑問解析
2. 酸類推薦:杏仁酸(AHA):溫和代謝角質,改善暗沉與閉口粉刺
- 親膚性高,適合敏感肌
- 幫助角質更新,減少閉鎖性粉刺
- 改善痘痘後的膚色不均
適合:如果你粉刺很多、膚色暗沉、肌膚容易敏感,杏仁酸是好選擇!
延伸閱讀:明星酸類保養成分:杏仁酸該怎麼使用?副作用、功效一次看!
3. 酸類推薦: A 家族成員⎯A 酸、A 醇、A 醛
A 家族的酸類(即維生素 A 類衍生物)在痘痘治療、毛孔細緻、抗老方面非常有效。但這三種成分的效果與刺激性不同,選擇時要特別注意!


A 家族成員⎯A 酸、A 醇、A 醛的小缺點
- 夜間限定,不能白天用:使用 A 家族時,白天一定要加強防曬!因 A 類成分會增加肌膚的光敏感性,如果不防曬,反而易反黑。
- 作用範圍較單一:A 醇主要針對細胞代謝與抗老效果,在毛孔清潔、油脂調理方面效果有限。對於油痘肌的粉刺、黑頭、毛孔問題無法有像其他酸類一樣優異的改善效果。
3重酸組合:更溫和、更有效的痘痘保養選擇!
如果你擔心單一酸類過於刺激,不妨選擇3重酸配方,結合 水楊酸 + 杏仁酸 + 乳酸,達到更全面的溫和代謝效果:
- 水楊酸:深入毛孔溶解油脂,減少粉刺、痘痘
- 杏仁酸:溫和代謝角質,改善膚色暗沉
- 乳酸:保濕同時去角質,不讓皮膚變乾
這樣的搭配不僅可以有效清理毛孔,讓肌膚光滑細緻,但不會過度刺激,非常適合痘痘肌、粉刺肌、敏感肌使用!
3重酸類推薦:煥膚精華乳 ➤ 3 重 9% 複合酸
粗糙顆粒一瓶搞定! 不需要經過適應期,也不怕刺激脫皮


3重酸類推薦:煥膚調理敷膜 ➤ 3 重 7% 複合酸
敷出無瑕美背! 讓酸類作用更完整,改善頑固痘痘問題


酸類怎麼用才不會爆痘傷肌?使用酸類的 4 大重點
使用酸類時,如果沒有搭配正確的保養方式,反而可能讓皮膚變得更乾燥、敏感,甚至引發爆痘!
1. 低濃度開始,一週 2-3 次
新手建議從低濃度、低頻率開始,例如 3% 杏仁酸、0.5% 水楊酸,等肌膚適應後再慢慢增加濃度與使用頻率。
2. 一定要搭配保濕
酸類會加速角質代謝,皮膚可能變得更乾燥,因此要搭配保濕乳液、修復霜來減少脫皮脫屑可能性。
3. 避免與其他刺激性成分混用
不要同時使用 A 酸、高濃度酸類,可能會導致肌膚過度刺激、發炎。
4. 早上一定要防曬
酸類會讓皮膚對紫外線更敏感,所以白天一定要擦防曬 SPF50+,否則導致肌膚反黑
痘痘肌選酸類的關鍵指南
參考資料
A醇及其衍生物效果總覽
Zasada, M., & Budzisz, E. (2019). Retinoids: active molecules influencing skin structure formation in cosmetic and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s. Advances in Dermatology and Allergology/Postępy Dermatologii i Alergologii, 36(4), 392-397.
A醇及其衍生物造成肌膚刺激的機制
Zhong, J., Zhao, N., Song, Q., Du, Z., & Shu, P. (2024). Topical retinoids: Novel derivatives, nano lipid‐based carriers, and combinations to improve chemical instability and skin irritation.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, 23(10), 3102-3115.
A醇及其衍生物的臨床效果及其副作用(刺激度)
Mukherjee, S., Date, A., Patravale, V., Korting, H. C., Roeder, A., & Weindl, G. (2006). Retin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aging: an overview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.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, 1(4), 327-348.